据葡萄牙文献记载,1518年乔治·马斯卡尼亚斯(Jorge Maoscanrenhas)在广东屯门雇请中国舵手,驾船随几艘前往琉球的中国帆船北上,到达Chincheo(“漳州”的闽南话记音)时,由于错过了季风,改变计划,在Chincheo的“海岸城市”“作了极有利的贸易”。(《葡萄牙人ChinCheo贸易居留地探寻》,杨国桢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》2004年第1期。)明张燮《东西洋考》卷七“饷税考”记载:(嘉靖)“二十六年(1547年),有佛朗机船载货泊于浯屿,漳、泉贾人往贸易焉”。
浯屿作为漳州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贸易地,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。7年前南风曾经来过浯屿,今日应晓强兄之约再度探访,与当年相比,这里的新房子多了起来,然而原有的文化生态也逐渐失去。笔者在岛上看到,作为当年海岛贸易主要见证的天妃宫,新修后许多原有的构件被废弃在一旁,而一方道光四年的《浯屿新筑营房城台记》碑刻则几乎被垃圾覆盖。
浯屿岛是闽南渔场的重要生产基地,周边海域盛产鱿鱼、鲳鱼、带鱼、黄花鱼、大鳗鱼、河马等。据说目前岛上本地人口有三、四千人,而外来渔民则达一万多人。丰厚的渔业收入使这里人们的生活十分富足,目前浯屿已经是龙海市的首富村。
相关链接:“浯屿,孤悬大海中,左达金门,右临岐尾,水道四通,为漳州海澄、泉州同安二邑门户。”“浯屿,周围六里,左达金门,右临岐尾,极为要害。”清人庄光前在《同邑海防论》中指出:它“据海疆扼要,北连二浙,南接百粤,东望澎湖、台湾,外通九夷八蛮,风潮之所出入,商舶之所往来,非重兵以镇之不可。”均视浯屿为战守要地。浯屿的历史可以远溯宋元,那时浯屿已成为南中国一个重要的发舶港和收舶港。至元末明初,海疆不靖,语屿岛的军事地位便逐渐显得重要了。明初,开始于岛上置浯屿水寨以为要塞。
今存于浯屿岛上的清道光四年石碑《浯屿新筑营房墩台记》对此阐述甚详:“浯屿之北有小担,又北有大担,并峙于港口海中,实为厦岛门户。……大小担之间门狭而浅,惟浯屿与小担其间洋阔而水深,商船出入恒必由之。浯屿之南汉亦浅,可通小艇,其东有九折礁,舟人所畏也。然真西则有隈澳,可避风。山坡平衍,居民数百家,而大担小担皆无之,故海人舣舟必于浯屿。”又云:“浯屿外临大海,左望金门,右望东椗,隐隐在云雾,而江、浙、台、粤之船,皆可绕屿而入厦港,其守岂不重哉。”正因为浯屿岛地理位置的重要,所以语屿水寨负有重大的军事防务责任。当时铜山水寨“所统自金石以接浯屿,南自梅岭以达广东”,而“岱屿以南接于漳洲,浯屿寨辖之。”“大担、浯屿、梅林、圳上、围头、白沙、料罗、金门、乌沙、曾厝埯、南风湾为浯屿寨要害。”即今漳州(东山除外)、厦门、泉州一带海岸线及金门列岛皆为其防区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