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迹芗城土楼
林南中 文/图
楼寨是古代闽西南乡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,主要集中在南靖、永定、华安等山区,在沿海及平原地带则相对较少。鲜为人知的是,在漳州市芗城区所辖农村,仍然保留着数座土楼。
厚厚的寨墙、围合式的建筑,堡垒式威严,聚族而居的形式,是土楼的主要特点。其中方形、圆形、雨伞形等各具风采,呈现出异曲同工、百花齐放特色。
每座上了年纪的土楼,都有一段不平常的身世。历经岁月沧桑,有的虽已是残垣断壁,伤痕累累。然而走进这些楼寨,你依然可以找寻到它身后那厚重的岁月痕迹。
日升楼,是漳城近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土楼,楼形内高外底,呈雨伞状。该楼位于浦南镇双溪村,楼建于清道光年间,坐西朝东,为雨伞形土楼。楼内一层为单元式,二层为通廊式。楼径为24米,面积1052平方,环楼设有30间房子、两层共59间。楼中大埕地面用条石铺设呈八卦状,中有一水井。
据楼内老人说,繁华时期日升楼里人丁兴旺,居住着180余人,如今这里仍居住着六户梁氏后裔。
吉洋楼的一个主要特点是,三层靠外墙处留处留有一环楼外围通廓,三楼上各单元都有后门通此廊。这种“隐通廊”式土楼,有利于遇敌攻击时全楼统一抵御协同作战。今楼内仅剩五开间,亟待抢修。
鸿湖乐居楼,位于天宝镇洪坑村,楼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,康熙辛亥年(1721年)重修。土楼圆形,坐北向南,高三层,楼径35米,全楼设53间。门额镌书“鸿湖乐居”,落款为“康熙六十年季冬吉旦书”。楼中石埕为八卦形,直径约18米,石埕内设水井一口。
鸿湖楼为单元式土楼,其中二三层为内通廊式,一楼二楼外墙由条石夹土筑成,三楼用青砖砌成,楼门用条石砌成,拙朴浑厚。因年久失修,鸿湖楼西边已倒塌二间,现整座楼内仅居住着几个老人。
月岭楼,位于天宝镇月岭村,整个建筑群呈国字形,楼坐西南向东北,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。月岭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建楼人为月岭韩氏祖先昆石公,因而楼中主体建筑为昆石所建又称为昆石楼,昆石楼占地面积175平方米,高11米,大楼青砖红瓦,高大气派。
月岭楼前有大池塘,背靠天宝大山,传说此为美人照镜之风水宝地。
结语:芗城土楼,大多建于明清时期,历经百年洗礼,铅华洗尽,但其昌盛时的恢宏,仍然清晰地展现在今人面前,向世人展现出闽西南土楼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。寻迹芗城土楼,更让人感受到那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。
评论